从投名状看苏州杀降(投名状)影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庞青云 原型 从投名状看苏州杀降(投名状)影评

从投名状看苏州杀降(投名状)影评

2024-07-16 10: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投名状》看苏州杀降

   《投名状》是2007年由陈可辛执导的一部古装商业巨制,由李连杰,刘德华与金城武主演。该片创造了2.6亿元的票房,为该年度华语票房之冠。值得注意的是,李连杰的个人片酬在本片中为一亿元,刷新了男星片酬的纪录。影片的故事原型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该案件震惊朝野,但牵扯利益太多,民间传说又将人物戏剧化,叔嫂乱伦兄弟决裂等情节被极度夸张,事实本身被淹没,原委究竟已无从可考。现陈述流行的版本如下:马新贻原为合肥知县,在随清军平叛太平军的过程中,结识了草莽中人张文祥和黄纵,并互拜异姓兄弟。兄弟三人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平叛太平天国的头功,其间马新贻的官职也越做越大。黄纵的妻子米兰长期对兄弟三人中的大哥有爱慕之情,马顾忌兄弟情义隐忍情欲不发。待位至两江总督,权势遮天后,马新贻冲破道德约制,占有了米兰,随后设下陷阱杀掉了兄弟黄纵。老三张文祥得知此事,捶胸顿足,誓言复仇。同治九年二十六日上午,马新贻校场阅兵完毕,在回督署的路上,为张文祥所杀。清廷得知此事,大为惊恐。次年十月,张文祥被剖腹挖心,祭奠马灵。《投名状》根据流行故事原本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将主题进行了进一步升华:探讨了一个枭雄是如何用家国理想蛊惑他人,满足不断膨胀的权力欲望,步步高升,最终残害亲信,落得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的下场。其中苏州杀降是影片着力描述的重要事件。庞青云及二哥赵二虎三哥姜午阳率兵攻至苏州城下。但是庞青云的部队物资消耗殆尽,无法发动进攻,遂携姜午阳赴魁字营借粮。留在军中的赵二虎意识局势再这样僵持下去,军心就要瓦解,于是决定不等庞青云归来,独自进苏州城劝降。入城后,赵二虎发现城内的情况更糟糕,遍地饿殍,如人间地狱。此时,庞青云已经带着十天的粮食回到军营,为了加速战事,决定第二天卯时对苏州城发起总攻。城内的太平军将领看到赵二虎来劝降,内心沉重,为了不让苏州城彻底毁灭,决定自刎投降。临死前他嘱咐赵二虎“让士兵回家务农,不要羞辱城中的百姓”,赵二虎答应一定会保护好他们的性命。城外,庞青云焦急地等待着赵二虎在攻势发起前能够安全的回来。就在这时,城门大开,百姓有气无力的走出来,太平军宣布投降。然而,立功心切的庞青云却将已经卸下武器的太平军围起来,表示军中的粮食不足以再供应这些降兵,准备就地消灭。赵二虎不满庞青云的做法,表示自己答应过要留住他们的性命“人无信就是畜生。”庞青云告诉赵二虎:“并不厌诈,这是战争!”遂把失去控制的赵二虎囚禁起来,对投降的士兵大开杀戒。怒火中烧的赵二虎决定带自己的部下出走。庞青云以平叛乱贼,维护天下安定为由,极力劝赵二虎三思。他说:“打南京,我需要你。”说完,庞青云和自己的部下向赵二虎下跪,并告诉他:“打完南京,我会放下刀,将来你会知道,我的决定是对的”性情中人赵二虎怒火渐消,表示“现在我信了,希望不要骗我。”于是答应和庞继续战斗倒底。苏州之战是影片《投名状》的重场戏,它为庞青云进攻南京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兄弟三人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而在常见的对清军剿灭太平天国描述的史实中,苏州之战被安庆之战和天京包围战重要的历史地位所掩盖,往往一笔带过。那么真正的太平天国的苏州包围战是怎么样的?电影中发生的事情有多少是历史的真实?这里将慢慢揭开。

                     李秀成与苏州城

谈到太平天国时的苏州城,绕不开的人就是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军事领袖,李秀成就是当时苏州实际上的统治者。李秀成,原名李以文,广西人。出身贫苦,幼年时与父母靠捡剩饭为生,生活极度艰难。28岁那年,他参加了太平军。起义军从金田一路打到南京,势如破竹。李秀成也因作战机智勇敢,从普通士兵迅速成长为一名青年将领。1856年,“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洪秀全决心重整领导核心,一批年轻的将领被破格提拔。1859年冬,李秀成被封为忠王。此时的太平天国正处于重要的转折点,从形势上看“天京变乱”消耗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但随着洪仁轩的回归和总理把持,与及一批精明能干的年轻将领得到重用,还是很有资本和清廷和湘军抗衡的。他们面对着两个方向的敌人,西边的曾国藩和东边的江南大营。此时曾国藩和胡林翼指挥的湘军主力已将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层层包围,从外围营救几乎不可能。而在另一边,清廷借着太平天国内乱的机会,江南大营也已完成部署。1860年,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们坐在一起召开了御前会议,由洪秀全亲自主持。他告诉诸位将领,安庆是整盘战略的核心,如果失守,西南部的防御体系就将彻底被瓦解,但要派兵去救安庆,面对的是几乎全部的湘军主力,无疑是以卵击石。因此会议确定了围魏救赵的基本方针,这个计划就是先夺取江南大营,夺取富蔗的经济重镇,为天京提供物资支持,再西上直接奔袭胡林翼的大本营湖北。此时的湘军誓死拿下安庆,后方虚空,如此可吸引湘军回援,以解安庆之围。曾国藩和胡林翼判断到洪秀全可能会进攻武汉,他们的对策就是把所有的部队全部调至安庆城下,豪赌以求大胜。所以,双方拼的就是谁更快。 江南大营是清廷为了阻挡太平军设立的一道军事屏障,早在1853年太平天国占领南京之初就部署了。当时清廷的钦差大臣向荣,率十万官兵驻守孝陵卫。1856年全盛时期的太平天国由杨秀清,秦日纲率部一举击溃江南大营,向荣也自缢身亡。 1858年,清廷再次派钦差大臣和春率官兵20万部署江南大营,虽然人数上翻了一倍,但军心涣散,据一位美国传教牧师的描述“。。。(江南大营)不像大营,形同集市,吃喝玩儿乐,大烟娼赌俱全。” 李秀成的部队从1860年5月15日自天京出师,至6月2日攻克苏州,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击溃江南大营,连克丹阳,常州,无锡。清军将领和春也在苏州城中自杀。 攻克苏州是李秀成个人军事生涯的高峰。太平天国称攻克苏州是“开疆裕国之奇功”,“富蔗之区首苏福,陪辅京都军用丰”。而清廷则出现了“江浙岁漕二百万石,粒米不得北上的局面。”在短暂的战争间歇期,李秀成为了稳定社会秩序,采取了几项措施:1 举荐乡官,建立地方政权。2赈济饥民,扶助农业,工商业,尽快恢复生产,开户营业3着力提倡农耕,对贫苦百姓“给粮给种”4镇压地主武装团练。李秀成的几项措施一出,随即收到了苏福地区人民的拥戴,太平军的威信也空前高涨。此时的李秀成如果能够贯彻御前会议制定的方针,进军湖北,战争的进程也许会有巨大的不同。但他似乎格外地贪恋于江南之地的战果,而迟迟没有向西进攻。

                   从洋枪队到常胜军

江南大营的崩溃之迅速是许多人始料未及的,苏福地区被太平军攻占意味着通往上海的大门已经被打开。太平天国起义之初是打着上帝教的名义,这就争取了很多西方列强的好感。他们在《资政新篇》的政治纲领中也提出了与西方互为友好,互不侵犯的原则。但随着军事战果的扩大,太平军所到之地,鸦片战争时签订的诸多不平等条约皆已失效或无法实施,而此时的清廷也已向列强妥协,这就转变了西方人对太平天国的态度。上海因是通商口岸,聚集了大量的欧洲移民。此时的太平军随时都有打过来的可能,而除了街上维持治安的兵丁外,没有任何武装力量能够抵抗。于是上海成立了一支由欧洲人和中国人组成的义勇队来防御这座城市,这支军队是由美国人华尔指挥的。过去的说法是华尔是流浪汉,在本国待不下去了,偷渡来的中国,骗吃骗喝,走了狗屎运,摇身“洋枪队”司令。这种说法不完全对,但也大致勾勒了华尔的一生。华尔受过基本的军事训练,大学肆业,流浪国外,曾在墨西哥,法国,克里米亚打过仗,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冒险家。他27岁来到上海,在清军水师炮船“孔夫子”号任大副,后受清苏松太道吴煦的委派,招募外国人组成洋枪队。匆匆上阵的华尔,偷袭松江太平军成功。作为报复,李秀成亲率大军,又夺回了松江地区。洋枪队死伤近半,华尔也身负重伤,率余部退回上海市区。就在李秀成乘胜追击逼近徐家汇时,黄浦江上的英国战舰向太平军军营开炮,太平军终未能攻进上海市区。这时李秀成接到了洪秀全的命令,令其迅速进攻湖北。李秀成一直就对西征的行动持消极的态度,他把主力留在苏州,自己只带部分兵力前往。按原计划“英王”陈玉成走长江北岸顺安徽进入湖北,进攻武昌北面。李秀成部走长江南岸,经江西进入湖北,攻取武昌西南。两军约定1861年4月会师武汉。陈玉成赶到黄州时,李秀成还在半道上,两军没有会合无法对武昌发动有效的进攻,于是陈玉成折返回安庆。而李秀成慢慢吞吞地在半道上屡屡错失战斗良机。太平军经过祁门的时候,曾国藩正在城中指挥战斗,只有很少的部队防御。得知李秀成的部队就在附近,曾国藩甚至写下遗书,准备后事了。但李秀成误以为城中有重兵防守,自己的兵也没带够,便绕开祁门取道江西了。李秀成率部扑向武昌的消息也迅速传到了身在太湖指挥战斗的胡林翼那里,本来身体欠佳的胡巡抚大口吐血,急命围攻安庆的湘军将领李续宾回防武昌。李秀成攻下武昌,直逼武汉。但他忽然收到了陈玉成在集贤关失礼的消息,深感失望,部队就在武汉城下停住了脚步,随即全员退出湖北。曾经有一刻,湘军的大佬们觉得一切都完了,但李秀成匪夷所思的撤退决定,让太平军措施了大好的良机,也永远失去了战斗的主动权。借着李秀成西征的时机,华尔的洋枪队迅速重组。他任用欧美人充当军官,招募中国人做士兵,人数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组成了近代历史上少见的中外混合军。这支混合军按照今天讲法就是雇佣军,你出钱,我打仗。大富豪杨坊是这支雇佣军的赞助商,一直非常欣赏这位华尔,喜欢得把女儿也嫁给了他。华尔走遍世界,还从来没遇到过如此礼遇,作为回报,华尔加入了中国国籍,以表对大清国的忠心。然而,上海官员们还是不放心,于是当地名绅冯桂芬写了封信派人交给了身在安庆湘军大本营的曾国藩,信的内容就请求派兵救援上海。曾国藩想了想,就让当时还是幕僚的李鸿章收拾东西启程。李鸿章从老家安徽招募了六千名士兵,乘英国轮船,穿过太平天国辖境,进入上海,这就是后来的淮军。1962年1月,太平军从杭州出发,去西边溜了一圈的李秀成又杀回来了。但此时的上海早已不是他第一次进攻时的模样。高中历史课本上说的“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太平天国”就是在这时成形的,拥有现代化的军事装备的洋枪队和李鸿章指挥的淮军,李秀成的战术迅速变得陈旧。他依然采取坚固围城的方法来围困上海,而洋枪队却可以用炮火直接涉及李秀成的军营,使近围战失去战斗力,最终还是停在了上海城外。李秀成后来在狱中写回忆录,检讨江南战事得失时曾谈到:“苏,杭之误事,洋兵作怪,领李抚台之银,功我城池。洋兵见银,打仗亡命。”为了嘉奖华尔的洋枪队,清廷赐予华尔四品官衔,并改名“洋枪队”为“常胜军”守住了上海的李鸿章也让朝廷和洋人刮目相看,名声渐起的他视野并不仅限于保住上海,他还要收复被太平军占领的土地。来沪后的李鸿章,看到了西方的新式武器,对淮军的建设也有了许多新的想法。淮军到沪一年,“尽改湘军旧制,更仿夷军”,转变成了装备洋枪洋炮,并雇佣外国教练训练新式军队,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在李鸿章的组织下,不到半年,淮军就发展到2万人。淮军和常胜军联合作战,攻克了嘉定,青浦,南桥等地的太平军,华尔在战斗中过于英勇,在攻打慈溪时身负重伤,后壮烈牺牲。接替他的白奇文,因上任不久就和李鸿章发生矛盾而被撤职。此事成为当时的外交事件,驻华英国将军维斯特利在请示了英国内阁后,任命刚升为少校的戈登指挥常胜军。

                 李鸿章与戈登的“投名状”

戈登是近现代历史上一位风云人物,不说别的,单是在我国的高中历史课本中他就出现过两次。一次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一次在世界近现代史中,并且都在民族解放运动的篇章中做了十足的反面人物。世界史那本书是这样为他做描述 的“恶贯满盈的戈登在喀土穆被苏丹起义军打死。”实际上这是一个复杂的传奇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大英帝国全球殖民时代的一面旗帜,即代表对世界人民的压迫的殖民者,又代表了英国精英对当时世界的理想和原则。戈登在苏丹遇刺后,清廷派专人去参加他的葬礼,维多利亚女王亲自去家中问候,而当时的英国首相不得不为此下台,并直接导致自由党政府的垮台,由此可见戈登的分量。如果说华尔是背景可疑的野路子,那么戈登就是根正苗红的正规军。他出身军官家庭,毕业于皇家军事学院,并以少尉军衔毕业。毕业后,他去乌克兰打过仗。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戈登被派往天津,不久因太平军威胁到了上海的外国人,戈登又随斯特维利将军抵达了上海。并在白奇文被免职后,出任常胜军司令。戈登一上任就施展高超的治军才能。他虽然严厉,但通情达理,以身作则,永远冲在部队的最前面。他说:“我认为,任何人贡献力量,镇压这场叛乱,就是完成一项仁爱的任务,并且这样做也会极大地帮助中国趋向文明。”李鸿章初见戈登,眼前一亮,有英雄相惜之感。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个英国人戈登的到来,真是天赐,他的言谈举止比我所见过的西洋人强过百倍。”但很快两个人就产生了矛盾。在李鸿章率领淮军携手常胜军攻克了太仓,昆山。当时淮军补给有限,李鸿章的想法是攻克城池后,就地补给。许多城池在攻陷后,淮军基本都要把粮仓扫荡一遍。李鸿章也授意戈登如果粮食不够了,可以灵活处理。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中国人大概都明白了,就是吃的不够大可进城抢粮。但戈登坚持原则,绝不松懈军纪,由于粮饷不足,常胜军多次哗变,都被戈登以铁腕镇压下去。戈登多次给李鸿章写信催促军饷,就是不进城抢粮。李鸿章气得大骂戈登不知变通,戈登也毫不客气地指出淮军徇私舞弊。但李鸿章还是指出:“虽然戈登心高气傲,脾气暴躁,没完没了地要钱,但他的确是一个情操高尚的人,我依然很欣赏他,只不过比较难以相处。”至1863年中,李鸿章的军队已经基本扫清的苏州城的外围。李鸿章制定了三路进军计划,其中程学启和戈登主攻苏州城。但自从李秀成攻占苏州以来,为巩固基地,太平军加固了苏州的城墙,并在各大门上设置了大炮,以防清军来袭,淮军和常胜军攻至苏州城下,多次攻城未果,损失惨重。正在这时又是李秀成的决定改变了整个战局,这要回到苏州城内说。

                 李秀成出走及苏州杀降

   前文谈到了李秀成为了稳定苏州城的形势而采取的几项措施。其中一条就是举荐乡官。那么这些乡官从哪里选呢?事实上还是从过去的官员中选拔,这些人只不过暂时归顺了太平天国,但预料到起义不能长久,在暗中还是做了许多打算。此时,安庆已被湘军占领,曾国荃攻至南京城下,洪秀全急命李秀成救驾,限40日内必须回京,否则将军法处置。李秀成看到苏州城中,除了谭绍光还英勇顽抗外,其它人如郜永宽,汪安均,周文嘉等都有了投降的意思。临走前,李秀成和他们交了底儿。   “主上蒙尘,其势不久。尔是两湖之人,此事由尔便,尔我不必相害,现今之势,我亦不能留尔。若有他心,我乃国中有名之将,有何人敢包我投乎?”    李秀成毕竟是一代英雄,说话就是痛快。这段话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大势已去,你们投降我也不会埋怨什么。各位将领看李秀成把话说到这份儿上了,都下跪表示了对天王的忠心。1863年十月二十日深夜,李秀成离开苏州,再也没有回来。不久,郜永宽和汪安均通过淮军营官郑国魁密约城外的程学启,定下了城内守军投降的具体方案,戈登居间为担保,他们相信洋人最守信用。郜永宽为表投降诚意,表示将献上谭绍光首级。回城后他与汪安均,周文嘉,武贵文,张大洲,汪有为,范起发,汪怀武一同前往主战派谭绍光的慕王府用餐。用餐结束后,谭绍光对前一年的工作做总结,总结遭到了汪安均的反驳,接着两人吵了起来,汪突然从衣服里拔出刀来,向毫无防备的谭绍光砍去,其它人一拥而上,割下了谭绍光的首级。第二天,郜永宽带着谭的首级来到清军营中,在对首级确认无误后,清军杀入苏州城中,消灭谭绍光旧部1000余人。至此,投降看似顺利结束,但淮军依然有他们的担忧。首先,在双方约定的投降条件中郜永宽要求“保留部分军队编制,随淮军作战。”而且清廷也有 “果能于城池未下之先诚心归顺者,无论其从贼之久暂,均一律准其投诚”的招降规定。但如果招纳投降部队,军饷是巨大的问题,淮军一路打来自己的补给都很成问题,更不要说新增这么多降兵。其次,淮军作为新成立的部队,编制紧张,如果新增这么多将领,必然要向朝廷要编制,而当时即使军机处也没有这么大的权力。最令他们担忧的是,在条约中邵永宽只让出半个城池,并没有交出全部的苏州,为防不测,他们在城中建立的屏障。太平军可借戈登做担保,挟洋人自重,城内太平军有四万人,而整个攻打苏州的淮军不过一万三千余人,兵力处于严重弱势,如果不能彻底卸除降军武装,以后淮军围攻南京也是巨大的隐患。程学启迅速将这些情况和他计划杀降的方略告知李鸿章。程学启原为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部署,守安庆,后降清。自己的妻儿被太平军绞死。程学启加入清军后成长为一名虎将,随曾国荃的部队征战,履历战功。但程学启始终受到排挤,原因有二:首先他是降将,其次他是安徽人。在湘军集团中,他出力多,得到的少。淮军成立后,他转投李鸿章,军功显赫,短短几年官至总兵。鲁迅说过:“对黑奴最凶狠的是黑奴。”作为曾经的太平军将领,程学启摸透了郜永宽的计算,即使他不造反也是自己未来的威胁。他劝李鸿章当机立断。李鸿章担心杀降会引起舆论的压力,但在程学启的强烈催促下,李鸿章勉强同意。十月二十六日,郜永宽携降将八人来到帐下,李鸿章命人捧出八件官服,当场封他们为总兵副将,并题酒庆贺。酒席过半,李托故走出大帐,八人皆已微熏。程学启突然率精兵百名冲入帐中,八位降将当场毙命,淮军同时迅速冲入太平军营帐,将已经手无寸甲的降兵全部消灭。得知苏州杀降后,戈登愤怒异常。作为太平军和淮军约降的证人,他的尊严和信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戈登是一名西方军事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军官,崇尚骑士精神,无法接受中国兵不厌诈的作战原则。盛怒下的戈登提着洋枪决定要和李鸿章决斗,李避而不见,于是戈登向他平日的座位连放数枪而去。苏州杀降消息即出,全国舆论哗然。有官员上书皇帝严惩李鸿章,英国驻上海领事馆代表列强及驻华侨民签署了一份严厉谴责李鸿章的决议,指其杀人是对人性的彻底违背,并警告此事很可能使列强不再帮助清政府平叛太平军。李鸿章怎么也没想到杀降酿成了一场严重的外交事件。为挽回局面,他连续上书朝廷,陈明利害,为杀降辩解。并在杀降当日发出的捷报中,奏请褒奖四人,头功是程学启,次功就是戈登。为安抚英军,李鸿章奏请奖励常胜军七万两白银,其中一万两赐予戈登本人。不久,朝廷对于李鸿章苏州杀降做出了肯定,认为他们“所办并无不合,甚为允协。”曾国藩也从湘军大营发来祝贺“惟李少荃在苏州杀降王八人最为快意。”戈登的怒火逐渐平息,并参加了后来围攻常州的战役,和李鸿章的关系也有所缓和。回英国前,戈登接受了朝廷赐予的提督头衔,几套华服,和象征最高荣誉的黄马褂,但始终也没有接受那一万两白银,以表示对苏州杀降的不满。李鸿章运用高超的手段和技巧平息了苏州杀降所引起的风波。在常州之战后,又巧借名义解散了戈登的常胜军,彻底掌握了淮军的武装,为之后政治上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结局

历史总是复杂和残酷的,而艺术总是表达人们希望看到的那一面。投名状里背信弃义的庞青云很快就遭到了惩罚。但在历史中,永远是强者取胜,心慈手软往往沦为野心家的牺牲品。李秀成具有英雄的气质,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领袖,但他终究不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天京沦陷后,李秀成被俘,在狱中写下数万字的自述,并于1864年在南京江宁英勇就义。临刑前,李秀成毫无戚容,谈笑自若。李鸿章在阅览完《李秀成自述》后,也赞誉李秀成是英雄人物。占据苏州后,程学启率部进攻浙江嘉兴,湖州。在湖州的攻城战中,程学启被太平军缴获的洋枪击中太阳穴,不治身亡,时年三十六岁。朝廷追赐程学启太子太保,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并为三等男爵,谥为“忠烈”戈登离开中国前,赠言二十条给李鸿章,为大清社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在中国取得的成就,在西方引起轰动,戈登回到英国,晋升中校,并获封巴兹勋男爵。1874年,受到埃及政府的邀请,以上校身份支援当地建设,并成为苏丹总督,成为英国殖民时代的传奇人物。太平天国的覆灭是湘军发展的顶峰,而对于李鸿章来说,这仅仅是他辉煌生涯的起点。作为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他又是后来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核心人物,晚年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他个人的意愿和抱负,终不能扭转西方的崛起和大清的没落,李鸿章于1901年去世,谥文忠,追赠一等肃毅候。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